身高降低、腰背疼痛、驼背畸形、骨折频发,这些“骨质疏松”带来的问题,困扰着我国很多中老年人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警惕“人未老,骨头先老了”。
什么是骨质疏松?
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,主要是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、骨组织微结构破坏、骨脆性增加,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。
哪些人群易患骨质疏松症?
1.绝经后的女性
2. 高龄老人
3. 具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的人
4. 挑食的人群
5. 盐摄入过多人群
6. 活动少或长期卧床的人群
7. 晒太阳少的人群
8. 消瘦人群
9. 亲属有骨质疏松
此外,长期使用某些药物(如强的松、吡格列酮、奥美拉唑等)的人群,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也更高。
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
1、疼痛:是骨质疏松症常见且主要的症状,通常表现为腰背酸痛、关节疼痛,疼痛也会沿着脊柱向外扩。
2、身高短缩、驼背:由于骨质疏松造成椎体变形而引起,是临床上的重要体征之一。椎体压缩性骨折还会导致胸廓畸形,腹部受压,影响心肺功能等。
3、骨折:骨质疏松症比较严重的后果是骨折。常见部位包括髋部、胸腰椎、尺桡骨远端、肱骨近端等。由于跌倒而出现髋部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,长期卧床会带来各种并发症,比如肺部感染、褥疮、血栓等,大大增加病死率。
如何预防骨质疏松?
1、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。钙是人体内最丰富的阳离子,沉积在骨基质的钙,增强了骨骼的刚度和强度,而维生素D能够提高体内钙吸收能力。钙的摄入来源主要是饮食和服用钙片。研究表明,对于年龄大于70岁的老人或长期居住在养老院生活需要护理的老人,补钙确实能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率。此外,长期缺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人群也需要增加钙摄入。对于这些人群,增加钙摄入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,降低骨折风险。
2、运动是对骨质疏松预防的一个重要手段。科学的运动和锻炼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有着积极作用,运动应根据个人运动能力选择。适合中老年人运动包括散步、广场舞、游泳、打太极拳等,每周至少三到四次,每次30分钟。运动以用力不宜过大,不宜过快为标准。
3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吸烟、酗酒、高盐饮食、过量咖啡、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等均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,要尽量避免。此外,一部分中老年人,轻微的外伤就可能发生骨折,生活中需预防跌倒、坠床与意外损伤。